一部热播剧《都挺好》,将亲情、家庭的话题带上了热搜,看似都挺好,其实都不好。剧中除了揭露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,也把中国“难得糊涂”的传统思维,生动地演绎了出来——
妻子暴毙,没受什么病痛,挺好;
小两口吵架了,没打起来,挺好;
爸爸失业了,终于有时间陪陪孩子,挺好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无论大事小事,无论父母孩子,其实也同样有很多人爱用“都挺好”来“粉饰太平”,甚至于包括健康——
孩子看不清黑板,买副眼镜就行了
都挺好......
眼涨头晕,吃点感冒药就行了
都挺好......
上了年纪看东西模糊,配眼镜滴眼药就行了
都挺好......
不过现实并不按照人们想的“都挺好”发展,相反,很多时候,都很不好。
比如,孩子看不清黑板,可能并不是近视、弱视等因素导致,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眼科体检才能确诊;眼涨、头晕,除了感冒,也有可能是患上了青光眼;上了年纪看东西模糊,除了老花眼等症状,也有可能是患上白内障。
◆ ◆ ◆ ◆ ◆
而说到全球位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,数据显示,其在我国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80%,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几乎达100%。
早在2014年年底,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就已达到2.12亿人,成为世界上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。
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专家透露,中国老龄化的高峰将出现在2055年左右,届时老年人口将接近4.5亿。这意味着,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白内障等老年性疾病问题将会增加。
但很多老年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并没有全面的认识,亦或是听信“谣言”,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“都挺好”,以至于错过治疗时机。在针对白内障治疗方法上 ,也有一些谣言和误区,让患者陷入失明的风险。
误区一:滴眼药能治疗白内障
据安康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专家介绍,白内障是因为晶体老化、变得浑浊不透明,过程就像“生鸡蛋”被“煮熟”,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。
要想治疗白内障,必须手术置换人工晶体,所以任何药物都不能治疗或预防白内障的发生,只能延缓白内障的进展速度。
误区二:白内障要等“熟了”再做手术
上世纪90年代之前,白内障手术主要采取囊外摘除术或囊内摘除术,所以手术要求在白内障成熟期或近成熟期为宜。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白内障手术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,比如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技术应用于临床,成功实现了白内障手术的精准、无刀,更为安全。所以只要白内障影响到正常生活,经过严格检查后就可以考虑手术了。
需要强调的是,过于成熟的白内障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,而且可能会因为晶状体的乳化和晶状体囊膜通透性的改变,引起其他并发症,轻者影响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,重者还会导致失明。
误区三:有近视、老花,做了手术也看不清
很多老年人因为自己有近视或者老花,认为手术后同样看不清,于是就拒绝手术。
据专家介绍,现在的的人工晶体可以根据术前精密测量和设计选择合适的度数,白内障手术时,摘除老化的晶状体,同时再植入一个可以矫正近视、散光或老视的人工晶体,以后看远看近都无需戴镜。
上一篇: 人眼里长出“翅膀”来?它其实叫“翼状胬肉”